2007/11/3

夜課後。檢討課。

夜課雖然是銅臭底的,但一開始討論的兩個個案,IKEA和The Body Shop,在很多方面其實也具有社會企業精神。

我會成為美體小舖的愛用者,較大的成分是欣賞她做生意的方式、溝通產品的語言,如此而已。

沒有過度包裝。不是強調讓你變美,因為這世界上沒有那種東西,保養品只是滋潤皮膚罷了。可填充(台灣沒有)。回收自家瓶罐。公平交易。沒有動物試驗。部分利潤用在支援社會議題。沒有產品廣告。但會花錢拍廣告宣傳反戰。

可是台灣美體小舖,似乎沒有明確忠於品牌精神(從品牌中文名稱可見一斑),買到後來都忍不住要懷疑,這樣的支持是對的嗎?萊雅集團併購body shop,宣稱不會改變品牌方向,但對我而言,台灣body shop從行銷、店鋪、實體銷售方式,老實說跟其他品牌幾無二致,只是程度差別罷了。

創辦人在今年不久前過世,全球的投資人都在看,這個企業是不是可以繼續維持她獨特的品牌精神。

前面這一句敘述,是夜課的角度。每次夜課對於這種特殊個案提出質疑的時候,都讓人忍不住想,是不是因為你骨子裡被資本主義,最大化股東價值,給洗腦到翻過來又滾過去,面對這種成功案例,在假惺惺讚揚人家是利基產品、是藍海策略的同時,還是會流露出不輕信的輕蔑。

在大方向上我支持Body Shop,但某個暨local又global的問題,讓我不得不改弦易轍。因為英鎊囂張到一種程度,呃...好吧,台幣軟弱到一種程度。(又多了一個支持「百里生活」的理由)。




至於IKEA的社會企業精神,得從創始的起源說起,不過也就只有創始期,稱得上社會企業。

家鄉在瑞典E城A農莊的IK先生(IKEA品牌的由來,在台灣,就是很「台」的意思,大概和燦坤3C差不多),在二次戰後、物資短缺的狀況,希望提供消費者便宜又耐用的傢俱,為了打破既有傢俱產銷模式,不惜和產、銷兩大公會槓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而當年為什麼惹惱兩大公會,答案都在IKEA的型錄裡,見諸「為什麼IKEA可以這麼便宜」。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IKEA有多巨大。連去美國留學的朋友都印象深刻,學校照顧外國學生做的第一件具體的事,是開著大巴士載學生去IKEA採購。

顯見對於照顧經濟「相對弱勢」的需求,IKEA還挺成功的。理由就在便宜。

因為全球採購、大量生產、產品可扁平、消費者自運回府,這些都是他降低成本的方法。很厲害。但現在的環境,這樣的商業模式是不是道德的?

二次戰前的老歐洲,之所以傢俱昂貴,因為工匠用好材料,依客人需求訂製,傢俱代代相傳。新成家的年輕人,可能只需要添購一兩張新椅子。

全球採購,意味著大量的運輸需求(個人的採購經驗,只有桌上雙面鏡是台灣製);大量生產,意味著刺激需求導向的行銷手法,所以IKEA主張,傢俱是時尚的,你可以常常更換(反正這麼便宜)。

半個世紀前的歐洲人,可以在一塊木頭上寫一輩子的字,現在大概得用掉一整個社區公園,我猜。個人目前用過的書桌,大概也有五張吧(汗...)。

好啦,要來繼續唸Wal-Mart個案。其實也可以研究全聯福利中心啊,why not?

1 則留言:

Nadia 提到...

wakmart的經營體系是相當有效率成功的~哈,聽說層層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