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7/11

音樂祭「漂綠」 誰心念環保?

隨著「活樂地球」中文網頁、公視同步轉播與海洋音樂祭的「國際環保日」,台灣似乎距離高爾推動的Live Earth不遠。但是台灣媒體卻忘了告訴民眾,主辦者意圖將Live Earth定位成「運動」,而非「活動」。

台灣觀眾們除了看到了巨星們的精采演出以及琳琅滿目的環保小偏方,卻未能趁機反思「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這句話。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海洋音樂祭竟能發明個台灣獨有「國際環保日」(世界環境日為六月五日),而其最主要的行動竟然是「穿白T恤來音樂祭」?

想搭Live Earth順風車,卻不談台灣因應全球暖化的策略。舉著「環保日」的口號,卻迴避了北部三座核電廠的各種問題。而會場裡,除了環保局「三個飲料空瓶來換贈 品」的活動外,僅見沒有攤位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義工,夾雜在清涼辣妹間,發著傳單呼籲民眾一同面對貢寮的環境問題以及暖化危機。而台上的表演者,大概只有 饒舌樂團「拷秋勤」意識到環保日真正的訴求。

若國內相關單位與企業真心欲共襄盛舉,擺脫「假環保」與「漂綠」標籤,那何不請身為海洋音樂祭協辦單位的台電,在張貼「隨手做節能,創造好人生」等標語之餘,協助設置些太陽能板與小風力機組來供給舞台所需電力?

若真的想運用音樂集結力量促成制度的改革,那麼應趁此呼籲民眾支持「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並要求政府在該法中明定減量時程與目標,迫使經建部門與產業界研擬減量計畫。

踏在沙灘搖滾的人們,若願意突破連鎖商店與壅塞人潮的所製造的幻象,別忘了多走幾里路去感受「與核電廠若比鄰」的滋味。更該跟被冠上「經濟衰退元兇」的反核人士聊聊,聽聽從核災風險到生態景觀破壞等種種問題。

且以其高成本、長興建時程,絕非低碳社會的利器,反而會排擠節能技術以及再生能源等對策的落實。

搖滾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對既有社會發展型態的反叛。這種精神除了協助個人抵禦音樂祭的「夜市化」與「綜藝化」,貼近「Ho-Hai-Yan」的原初以外,這種精神也是敦促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