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

為什麼不是「愛德華王子」?

街名。
這很讓人困擾。
在歐洲工作的時候不太有,我是指在英文的基礎上,如果又能懂一點法德西義的其中一種,大抵對街名、站名可以有完整的認知。可能不完全跟街名本身的意義相呼應,但終究可以在自己的語言系統裡找到配對的一點。為了記憶以應用。

米蘭中央車站: Milano Centrale << 這樣一看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又好比中文人去日本旅遊,有漢字可識則不至於迷失。頂多把羽田機場當成田機場而訂錯了旅店。浪費的也只是一點時間罷了。

但如果純粹的英、歐文人。或中東人來到日本呢?完全不具意義的音節,除了那些很有指標性的地名,像東京(首都)、銀座(貴)、京都(古)、大阪(吃)(到這裡可能已經開始勉強了)...

又或者台灣的鐵路局,幾年前開始像捷運一樣,有英語站名廣播(可能真的外勞很多吧),但老天,那只是把中文的重音改變罷了,外籍乘客手上可能要拿一張站名對照表才知道這一站是啥吧。

又有英文OK但方言不OK的站名,像高捷紅線的「巨蛋」,Kaohsiung Arena,中、台、客都念「巨蛋」。對於出現在語言系統之後的新詞,真是非常實際的對應作法。至於是Dome還是Arena,官方的選擇也很實際...

在香港不太是問題。或者說是反過來的問題: 街名先有英文,例如Queen's Road,才有皇后大道。對中文人來說,記憶這些「湯姆克魯斯」類的辭彙,似乎不太是問題,作用像是日文人的片假名;對英歐文人而言自是方便,不會陷於音節的錯亂而致地貌也跟著扭曲起來。

台灣的地名可以有類似的處理嗎?雖香港有歷史之「便」或不得不然,但那地名畢竟讓地方有生命起來。或許可以用意義相近的英文去補註音譯名?

多年前帶公司的德籍實習生逛「中正紀念堂」,沒來過亞洲的小朋友對音樂廳的屋簷猛拍個不停,說家鄉的朋友看了一定羨慕死了。然後,指著「大中至正」的牌匾問那是什麼意思。想說筆畫這麼少,意思應該也容易記吧。

好啦,整個愣在那裏。直回想起高中國文課本如何白譯古文,邊背誦邊覺得牽強。

於是我說,第二個和第四個字,都是一種善和正義的狀態,而極致的中,就是正。但我不能把這兩個字對應在英文裡面,一來因為poor vocabulary,二來可能英、歐人對這個狀態的理解並不一定和中文人一致。

更何況,這多少是為了諂媚Mr. 中正,而語意上不一定成立的一句話;如果他今天自號蔣正中,匾就成了「大正至中」,字的順序改了,但意義上的理解可以是相同的(當然現代宅男可以將之理解為「最正莫過馬維中」)。

所以高捷的「世運」可以是World Games,但北捷的「新店」只能是Xindian。太古舊的、有歷史演進的意義,很難三言兩語用英文帶過吧。至於港鐵的「Prince Edward」站又名「太子」,就不免翻得有點太過,而看了讓人不蘇胡起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