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可以掌握香港島的地形,至少是西半邊: 如何蜿蜒、下降、上升,哪些建築物如何利用地形以四通八達,德甫道和干諾道之間的天橋們如何分佈又互相連結了哪些樓。 香港是樓構成的。
等紅綠燈的瞬間可以有很多topic湧現,是城市獨有的刺激感。如果在San Jose,大概只會看著那些不必要寬闊巨大的馬路、車輛與人類,鑽牛角尖焦慮著眼前的一切如何浪費著資源吧。
城市的裝模作樣需要時間積累,需要某種程度的財富與階級積累。香港乍看頗有餘裕,四處可見的名店街,但名店與名店之間的巷弄、閃亮搶眼的店招之上,諸般掩不住為生活掙扎的痕跡。
對比於京都,例如,那是財富之外,對財富「外貌」的異樣執著。沒有任何「掙扎」的痕跡,全是精心雕琢的街景,即便是門前的青苔,也是屋主有意保留的(某種天曉得的畫面)意境。「完全的」裝模作樣。
好吧,我的裝模作業也很明顯。例如坐在【中環中心】(是一棟樓)的咖啡館,一邊喝熱可可,一邊寫下不具任何生產力的語句。又或者說是不合「時宜」的作態。坐在這裡的人們似乎都為了諸如與客戶談生意、與同事social等很具生產力的理由。香港哪裡有【多鬆】一樣的咖啡館,客人不會有「讓店內table turn太低」的罪惡感呢?
【中環中心】的外表很有80年代的囂張。銀金屬色的外皮就算了,還一定要表面有凹凸紋理,讓那個珠光寶氣完全沒有要低調的意思。太可怕了,跟最近三年的LV一樣可怕。或者...呃,還有別家嗎?
因為這樣的反差,又忍不住不合時宜地想起小時候讀過: 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竹柏哩,真的很欠揍),煩請哪位香港閒人寫本台灣常見的urban散步書,拖累一點現實的節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