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22

plaza of ?

這陣子忙著安排旅遊,忙著期中考,住所沒電視,很有山中無甲子的假象。

昨晚晚飯後,如往常從「大笑門」入口進「中正紀念堂」,夜間散步。

警察數量比平日多了些,才發現建築物掛了布幕,才想起好像有台灣民主紀念館這件事。

嗯,好像以前國文課本有唸到...必也正名乎?記得小時後念到這段課文,內心輕蔑不敬地想,那究竟是正了誰的名?但無論是誰正了什麼名,好不容易取得歷史詮釋權的人,想當然爾大費周章建立新的集體記憶。這就是歷史,不是嗎?

如同愛國東路並非天生就叫愛國東路。凱達格蘭大道以前叫介壽路(還有人記得?),但介壽路之前的名字呢?介壽路、愛國東路,好霸道的名字。

其實不正名也行,只是要讓民眾練習用新的觀點詮釋既有事物比較困難,何況人們多半對地景視,而不見,符號僅止於符號、digit,無意義。

沿著白色建築物往兩廳院廣場走去,沒有「抗議」的人;有兩三個老兵聊國共內戰,有三三兩兩下了課的高中生,隨意踞坐在廣場邊聊天,其他的「多數」,是戒備鬆散的警察。

好落寞,我承認。這跟小時候熱血的想像差異太大,大概是史上最不屌的正名行動。像謝志偉說的,政治是一條烏龜路。

一旁一個民眾立了三腳架,相機對著大門緊閉的白色建築物,「中正紀念堂」的牌匾被鷹架擋住(才發現原來很大一塊),大門兩側黃澄的散射光,讓整個畫面看來很有某種難以言說的超寫實。

不曉得他拍到哪個年代的幽魂。

沒有留言: